沈阳墓园宁静之地,生命逝去的温柔守望
09-22在沈阳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中,龙生墓园以其宁静之地,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、追忆往昔的理想之地
沈阳公墓官网2022-03-17
沈阳龙生墓园、龙生纪念园虎年清明时节话祭祖: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”每到清明节前后,人们成群结队、扶老携幼出门扫墓祭祖。此乃怀念先祖、敦亲睦族之孝行,凸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祖先的尊崇,对血脉责任的认同。因此,在清明节回乡祭扫已故亲人,缅怀祖先,这是人之常情,也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,无可厚非,且应加以发扬。“百善孝为先”,这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的一种积淀。
据史料记载,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,最初并不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。《岁时百问》中说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是在春风、谷雨之间的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的一个节气,在中国古代百姓农业耕作的一个重要依据。而把清明作为一个扫墓祭祖的节日,形成于唐朝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,“寒食上墓”。因寒食与清明相接,后逐渐俗成清明扫墓,并以国家节假日形式规定下来。寒食节----寒食即禁火,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。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,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,割股肉供文公充饥。文公复国后,子推不求利禄,与母归隐绵山。文公焚山以求之,子推坚决不出山,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。文公葬其尸于绵山,修祠立庙,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后相沿成俗。寒食节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上坟、扫墓,禁火、寒食。
当前,又是清明扫墓祭祖之时,了解中国传统节假日的来历与内涵,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沿承好的文化传统,做到文明祭祖。清明祭祖,笔者认为有几层含义,一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与哀思;二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罪己及反思,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;三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践行。只要达到了这三层含义,清明祭祖就是有意义的。而现实生活中,有些清明祭祖活动却违背了祭祖上坟的节日初衷。有些人祭祖上坟比阔气,比谁家打的烟花炮竹多,烧的冥纸冥钱厚;有些人祭祖上坟比戾气,看谁人多,乱立坟头,招摇过市;有些人祭祖上坟比蠢气,培土整坟用火烧,毫无法律意识等等。这些祭祖上坟的外在表现形式,都说明这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,对祭祖上坟只注重表面和形式,而不懂清明节的实质内涵。
“旧坟新墓春草绿,风吹竹幡纸钱飞。清明不忘祭祖先,家风传承看后辈。”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孝文化传统,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。但在祭祖过程中,特别是当下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,更应该提倡视频祭祖、鲜花祭祖,多些精神层面上的慎终追远的实质内容,少些庸俗不堪的挥霍浪费和不守法纪的放火烧山、打架斗狠。
为方便不能到现场祭扫的市民,沈阳龙生纪念园联合沈阳公墓网、沈阳墓地网、沈阳看墓网推出代为祭扫和网络祭扫服务,方便市民预约祭扫服务。
在沈阳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中,龙生墓园以其宁静之地,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、追忆往昔的理想之地
沈阳龙生墓地生态树葬为现代殡葬业注入了新的活力,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生态树葬的理念将会更加深入人心,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。
沈阳,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,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氛围。在这座城市的繁华背后,隐藏着无数安静而庄重的角落,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沈阳龙生公墓,它们是城市记忆中的安息之所,也是文化脉络
2025年秋季,沈阳龙生墓园特惠来袭,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温暖与希望。在这里,为亲人选择一处藏风纳气、山水相依的福地,成为了无数家庭共同的期盼
18704002963
024-22709097
新民市东蛇山子乡荆家房申村小南山园区